台灣腎臟醫學會宣布 eGFR 計算公式將從 MDRD 改為 CKD-EPI,這會影響腎功能評估與臨床應用!新公式的 準確性更高,特別是在 eGFR > 60 時,不會低估腎功能,更適用於一般族群、孕婦與不同種族。此外,CKD-EPI 更能預測腎病風險,符合國際標準(KDIGO 推薦),並有助於臨床與研究數據的一致性。這次改變將影響 醫院系統、腎病分期、藥物劑量調整等,欲知詳情,快點進文章看看吧!
醫藥知識
-
-
某些水果會影響藥物代謝,尤其是葡萄柚和柚子,可能讓藥物濃度升高,增加副作用風險。但關鍵問題來了——隔幾個小時再吃就沒問題嗎?除了葡萄柚和柚子,還有哪些水果需要注意?台灣人常吃的橘子、柳橙、檸檬會不會影響藥物?
其實,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不只是水果種類,還跟飲用量、基因體質、甚至服藥時間有關。想知道更多細節,避免藥物與水果的「交互作用」?點進來看看吧! -
可喜可賀!SGLT2抑制劑健保給付擴大!
自2025年2月1日起,dapagliflozin (Forxiga) 和 empagliflozin 10mg (Jardiance) 獲得HFmrEF (LVEF 41~49%) 及CKD的健保給付。然而,條件依然嚴格,如CKD患者需參與Early-CKD或Pre-ESRD計畫,且健保價將於3月1日調降。
SGLT2抑制劑在糖尿病、心衰竭、慢性腎臟病的應用越來越廣,但不同國內外適應症與給付規範是否讓你感到混亂?文章中有整理好的圖表,快來看看吧! -
「LDL越低越好!」研究顯示,不論初級或次級預防,LDL降低與心血管事件減少呈現正相關。近期降血脂新藥 inclisiran(siRNA 類),只需半年打一針,LDL可降50%,且副作用少。然而,現階段需自費,三針約21萬元,雖有補助方案,仍是患者接受度的挑戰。此外,inclisiran 的 CV outcome 研究(ORION-4)結果要到2025年才揭曉,效果是否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仍需觀察。對於降血脂治療,你會選擇每天口服還是每半年打一針?歡迎分享你的看法!
-
住院病人使用 Vancomycin 抗生素,出院後的抗生素轉換可是一門學問。雖然 Vancomycin 有口服膠囊(Vancover),但它只能局部作用於困難梭狀桿菌,無法全身吸收,根本無法治療 MRSA!曾有醫師誤以為針劑改膠囊是合理替代,結果讓藥師捏了一把冷汗。如何防止這種「看似合理」的誤用呢?文章中與你分享~
-
加護病房時常遇到病人有限水需求,醫師或護理師便會打電話詢問稀釋液最少可允許量,但有些抗生素針劑的稀釋液過少,容易有靜脈炎或藥物結晶的問題。本文分享 5 個常見稀釋液不足的藥物,快來看看你有沒有遇過喔!
-
最近,NTG Premixed(Nitroglycerin)居然要缺藥了,原因讓人哭笑不得——藥廠竟然把產線拿去做更賺錢的生理食鹽水(N/S)!這可讓大家傷透腦筋,只好用替代藥 Millisrol,然而它和原本的 NTG 濃度差了2.5倍,真是讓人擔心會開錯藥。,可能導致臨床使用中的劑量錯誤。文章將分享應對這種情況的注意事項,包括稀釋液的選擇、容器材質對藥物吸附的影響,以及避免藥物浪費的方法。
-
最近醫療界爆出一起驚人的醫療糾紛,結果終於塵埃落定!2008 年,19 歲的小汪因感冒住院,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,注射抗生素 Ceftriaxone 後出現低血鈣。醫師指示護理師注射葡萄糖酸鈣,護理師調快點滴速度後,小汪休克並最終四肢癱瘓。最高法院判決醫師、護理師和醫院需賠償 1551 萬元。此案引發醫界熱議,大家都在討論如何預防此類醫療疏失及正確使用 Ceftriaxone。到底事件是怎麼發生的呢?
-
慢性冠心病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,但透過適當的管理和治療,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並提高生活質量。本篇文章和你分享2023年美國慢性冠心病的治療指引內容,從營養、運動、疫苗、心理健康到用藥建議,尤其是非藥物治療的部分,講得很詳細~另外,還會加入臺灣 TSOC 指引補充,以及特別加碼的影片內容,快來看看吧!
-
在台灣,平均每天有一名醫師被告。醫療糾紛每三年增加一倍,西醫執業生涯中遇到醫療糾紛的機率甚至高達 44%!雖然老是說醫師的薪水很高,但他們面臨的風險與壓力的確不是我們能相比的,但是藥師真的不會遇到醫療糾紛嗎?分享一個 Vancomycin 未按照仿單建議給藥,最終病人死亡的法院案例,到底醫師與護理師需不需要負責呢?快來看看吧!